长摘要
目的: 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提升农产品品质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领域表现的重要途径, 其前提是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防治, 以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环境质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及热点问题之一,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 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 以期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尽可能全面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力求本研究能有所新意。
结果: 农村改革40年来, 农业面源污染总体表现为“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 但在一定时段内则呈现出线性增长的态势; 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生产规模的不同, 农业面源污染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特别是农业大省和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东部和中部地区较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明显偏高。农业面源污染可以划分为农业生产资料污染区、畜禽污染区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区3类, 而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 极化现象较为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较多, 包括“追求增长”的发展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农业面源污染的负外部性、治理成本高及多元化的农户生产行为、农业生产技术、土地制度、相关政策、市场因素以及农户的认知、社会环境变迁等。在农业面积污染治理方面, 首先需对农业面源污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 以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撑;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从源头减量、传输过程的阻断与拦截、养分的回收利用以及水体的生态修复等4个环节协调完成。而农民是否有支付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意愿, 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及问题, 一是化肥施用总量(折纯量)大与施用强度高并存, 使用效率低与流失严重同在; 二是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以及包装物带来的面源污染呈现加重态势; 三是农用薄膜造成的“白色污染”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四是畜禽废弃物产生量大, 污染严重, 同时, 兽用抗生素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 存在着防治对象具有多源性、防治主体多元性以及防治技术有效性不足、机制缺失等问题。为此, 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 提升全社会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监督, 并注重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实施多维创新, 保障农业生产系统的健康, 以更好地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